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本科教学 > 实践创新 >正文

第三届田野历史调查方法研习营 | 谢湜教授“聚落历史地理考察与探研”讲座纪要

【发布日期:2022-06-29 | 点击数:】

2022年6月27日上午江南网页版登录入口官网历史文化学院“第三届田野历史调查方法研习营”第一场讲座通过线上平台“腾讯会议”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中山大学谢湜老师主讲,由厦门大学张侃老师担任主持人和对谈人,讲座主题为“聚落历史地理考察与探研”。

谢湜老师本次讲座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言;第二部分为“聚落的发生”;第三部分为“聚落的转型”;第四部分为“聚落的充填”。

讲座的第一部分,谢湜老师提出问题:聚落是怎么产生的?人住在聚落里对环境有怎样的感知?通过对中国古代文献和韦氏字典中“聚落”一词的分析,以及诺伯格·舒尔兹对“聚落”所下定义的解读,谢湜老师提出我们研究的“聚落”不是一个物理空间上的“聚落”,我们从“聚落”去关注一个人群聚集的地方,不同的人们怎样居住,他们如何形成某些社会的协议,从而讨论形成“聚落”的历史过程。

讲座的第二部分,谢湜老师从个案入手讨论“聚落”如何发生。首先谢湜老师讲到自己在南麂列岛田野调查经历,讲述了南麂列岛明清近代以来饱经沧桑的历史,这样的海岛很难找到民间文献资料,要了解岛上的聚落首先要了解海岛上的生活形态,才能了解聚落的形成过程。随后分享的浙江象山港东门渔场码头田野调查的经历,说明船对渔民的生活很重要,渔民围绕船只形成的合伙、借贷等协议自古有之。从康熙年间定海知县缪燧的《沿海弭盗末议》可以看出海船很难被官府约束。南田岛的田野考察说明,面对这样的场景,官府企图通过永久封禁的政策,禁止人们在岛上居住。到了清代,东南岛链才逐渐纳入行政管辖的范畴。在这个过程中,海上因捕鱼、经商等原因流动的人群,在官府的政策框架下,通过族谱、契约等形式达成聚落形成的合作协议,得到官府的认可,在岛上经营生计和定居,形成聚落。

讲座的第三部分,谢湜老师强调“聚落”的形成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会转型,最突出的转型就是从传统的乡村“聚落”过渡到城镇、甚至是城市“聚落”。谢湜老师对江南地区田野考察发现15-18世纪江南三角洲市镇大量兴起。传统研究从唐代开始叙述市镇不断发展壮大的直线式、功能性的历史进程。但这一历史叙述的问题在于,江南村庄的地理环境是相同的,商贸环境是均等的,为什么是这些地方而不是旁边的其他地方形成聚落。施坚雅对市场的研究较为模型化,但他也提示我们市场里面有很多社会关系和不同的阶层。从江南地区的田野可以获悉每一个市镇都跟最早的一个家庭、家族、姓氏有关,说明这些商业市镇背后都有特定的人群创造市镇的背景。由此对市镇的研究路径从功能性的分析转向探索是谁创办了市镇,他有什么样的能力创建一个市镇。谢湜老师和他的研究生们对广东顺德陈村的考察,也聚焦于清代中期以来政府对海上人群的管理政策如何促使岸上商埠的转型和商业聚落新格局的形成。

讲座的第四部分,谢湜老师以汕头近代城市商业地理研究为例,生动形象地阐述了汕头由一个小渔村发展到现代经济特区的过程。谢湜老师强调这是“聚落”的扩展,更是“聚落”空间内部的充填。通过房地产档案的分析考察汕头街区如何实现密集化,随着不同阶段市政管理措施的变化,汕头如何实现拓展。之后谢湜老师以骑楼为例分析城市规划空间实践的过程。最后,谢湜老师提出在汕头居住的居民有很多是移民,他们从流域腹地或海外迁移而来,他们在“聚落”充填的过程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塑造了城市居住的空间。谢湜老师强调:看一个城市不能静止、功能化的去看,要从历史的过程入手,看城市居住是怎么发生、如何转型的,建筑怎么变迁,街道怎么开辟,整个城市的空间实践和规划是怎么落实的,这些变化的背后充满了人群间的合作、协议以及近代法律、法规颁布等过程。

讲座最后,谢湜老师总结自己对长江三角洲历史地理研究,主要关注农田水利变革、行政区划沿革、商业聚落发育等问题。之后带着对区域历史地理的思考“上山下海入城”,通过对聚落的考察追寻聚落里的人群,探索聚落背后的历史进程和社会的更新,思考村落、城市的聚散,对田野所揭示的历史维度形成更加立体化的判断。在田野中跟随“人”的脚步,发现文献,了解研究对象的心理世界,了解他们对生活的体验,真正的回到历史现场。

张侃老师对谢湜老师的讲座进行了总结并予以点评。他说,谢湜老师的讲座内容把他的记忆带回2005年的江南之行,也回想起波涛之中的南麂、南田等浙江岛屿田野工作,感触良多。他认为,谢湜老师的讲座内容涵盖很广,有陆地,有海洋;有海岛,有市镇;有乡村,有城市。以扎实的经验研究为基础进行了高屋建瓴的理论反思,精彩纷呈,令人钦佩。通过讲座内容,首先可以让我们对“聚落”两个字的静态认知转化为“聚”与“落”的动态思考,其实,“聚”与“落”就是人的活动,“聚落”的研究必须从人出发,以“人”为本。其次,在动态视野之下,“聚落”就成为了展现“复数的人”的交集、涵化、分化、转型、离散的流动性空间,聚落的生成既是整合的结果,也是充满多样性、复杂性的博弈。而且这不只是海岛“聚落”的历史进程,也同样是边地、山地、湖区等生态环境之下“聚落”的生产机制。第三,在谢湜老师的讲座中,所例举的“聚落”的空间尺度虽然小于区域或国家,但是聚落的生成、转型、充填的各个环节与区域社会经济、国家政治制度的影响息息相关,区域或国家恰恰在聚落层面才能得以切实体现,才能让研究者思考:何为“国家”?“社会”何在?什么才是“活的制度史”?

最后,在张侃老师的主持下,谢湜老师回答了老师和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至此,谢湜老师的精彩讲座圆满结束。


供稿人:张进朝


关闭
Baidu
map